19
2023-01
精科
醫(yī)學
News
2023年來臨之際,美國總統(tǒng)Joe Biden簽署了新法案——新的藥物臨床試驗申請無需在動物身上進行測試即可獲得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的批準。這一重大變革也于今年1月10日在Science期刊上占領了醒目版面,并迅速在學術界引發(fā)廣泛討論。
事實上,這已不是美國官方第一次嘗試對動物臨床試驗相關法案進行修改。去年9月,美國參議院通過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現代化法案(FDA Modernization Act 2.0),取消了之前對動物臨床試驗的嚴格要求,并建議在適當的時候使用替代方法。
1
淵源與困局
“動物試驗強制令”設立于1938年,起因是多起嚴重的藥品安全事故。為了避免悲劇重演,1938年《聯邦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案》(FDCA)規(guī)定所有藥物上市前都需要提供安全性證據。藥物被正式應用于人體之前必須先在動物身上測試安全性也成了過去幾十年唯一的選擇。
然而,隨著動物試驗的普及與推廣,新的問題應運而生。自2008起,美國每年使用的實驗猴數量多達7萬,數以千萬的實驗鼠被用于臨床毒理試驗……實驗動物的大量使用除了引起動物保護組織人士的反對,還使許多公司飽受困擾——動物模型價格漲勢迅猛導致研發(fā)成本水漲船高。此外,盡管藥企每年使用數以萬計的動物進行毒性測試,仍會有90%的藥物進入臨床后會出現不安全或無效,著名案例包括曾在全球造成上萬例“海豹兒”悲劇的沙利度胺藥(點擊查看詳情“反應停事件”)。
正是多種因素的綜合,為動物強制實驗強制令取消埋下了伏筆。法案的主要推動者、人道經濟中心研究和監(jiān)管政策主任Tamara Drake表示,法案的正式取消不僅是一場巨大的變革,也是行業(yè)與需治療患者的一場雙贏。他認為:在批準藥物進行人體試驗時,FDA應更多地依靠計算機建模、“器官芯片”和其他在過去10至15年開發(fā)的非動物方法。
尋求立法取締動物實驗之路,美國并非獨行者。2013年歐盟已經全面禁止化妝品動物試驗。除卻道德因素,人們希望將新藥更加高效推向市場。大量藥物在臨床試驗中驗證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傳統(tǒng)的臨床前模型無法準確預測人體的用藥效果。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動物試驗替代品的科學家兼律師Paul Locke表示,雖然有很多藥物是通過動物實驗開發(fā)出來的,但當遇到一些更難治的疾病——比如神經系統(tǒng)疾病和腫瘤時,動物模型表現其實欠佳,“我們需要新的技術來真正了解這些疾病的分子機制,我認為替代方案很有希望”。
2
類器官模型或成首選替代模型
法案的發(fā)布使逐步取締動物試驗的趨勢漸漸明晰,然而風口當下,哪種“替代方案”能突出重圍,成為藥物研發(fā)人員的首選呢?
實際上國自然基金“十四五”發(fā)展規(guī)劃就為我們畫好了重點——文件中提到未來我國將在多個方向明確支持類器官技術發(fā)展與醫(yī)藥應用場景的大力開拓,給足了類器官領域先行者們繼續(xù)前行的信心!
內容來自國家自然基金會“十四五”規(guī)劃正文
3
類器官是什么?
類器官是利用干細胞或患者組織在3D培養(yǎng)條件下形成的多細胞立體結構,在結構以及功能上高度模擬人體器官和病變組織(如癌癥),能夠形成器官類似的空間結構并且分化出對應功能,具備增殖分化、自我組裝、長期培養(yǎng)、遺傳穩(wěn)定等特點。
作為優(yōu)秀的體外3D模型,類器官在精準醫(yī)學、疾病模型、藥物研發(fā)、毒理學、再生醫(yī)學等多個方面都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值得一提的是在醫(yī)藥研發(fā)過程中,類器官突破了目前臨床前模型如2D細胞系、實驗動物的局限,真正實現了藥物在臨床前與患者組織的接觸和精準藥效評價。
近年來各界在減少不必要的動物試驗上的努力,同時推動了人源體系高仿生、高通量的如類器官芯片、類器官等創(chuàng)新模型的發(fā)展。FDA這一新政的推出,無疑提示著未來風向。而作為與之緊密聯系的生物醫(yī)藥領域從業(yè)者,各大醫(yī)療科研機構、高校以及企業(yè)也應關注動物試驗被逐步取締的這一趨勢,及時布局,迎接挑戰(zhàn),把握發(fā)展先機!